摘要:新质生产力观察: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的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如何?
财联社1月11日讯 (记者郭松峤)北京时间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由东方空间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财联社记者在发射现场了解到,引力一号刷新了全球运力最大固体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纪录,首飞即采用难度较高的海上发射,标志着我国固体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引力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中国民营航天捷报频传。4月,“天龙二号”成功首飞,实现了民营液体火箭首飞即成功;6月,“力箭一号”遥二成功发射,丰富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7月,“朱雀二号”遥二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姚颂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引力一号成功发射对中国航天事业有很大价值。能够为中国的一些高分遥感星座、卫星互联网的发射和组网,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运力。“今年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发动所有的民间的跟国家的力量一起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地完成国家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任务,这是所有的商业航天火箭里面,第一个运载能力能够去够得到这样一个给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做一定贡献的型号。”
谈及商业航天赛道投资话题,姚颂告诉记者,航天产业投资的的高峰期发生在2019-2021年,近一两年行业内相对趋缓,但从2023年底开始回暖。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观察,现在很多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对政策比较敏锐的基金重点关注航天产业。
“重点培育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企业”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回顾商业航天发展可以发现,2015年被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当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2019年对中国航天亦是关键一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就商业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要求。
由于商业航天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上海、武汉、宁波等多个陆续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政策,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和基地也在多个城市落地。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各地政府出台针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支持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在未来空间领域提出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在促进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面,上海近期印发《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经验来看,航天产业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在开发太空资源的进程中,民间力量可以与“国家队”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
金仲和同时指出,但同时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也面临着需求较少,国内竞争比较激烈和残酷,最终导致厂家拿到的资源都非常有限。中国整个卫星研制的模式仍然是停留在原来传统的一些模式,包括体制、商业化运作等方面。未来需要克服成本高、造价投入大、资本配套不健全,以及市场应用不清晰等现实问题。资本角度来看,要重点培育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企业,投资之前就应反复论证其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
谈及在市场方面,哪类卫星它上天需求的增量最大?姚颂对记者指出,卫星传统三大应用叫通导遥,即通信导航遥感。目前看增量最大的是卫星互联网,整个卫星互联网的基建规模不亚于原来三大运营商的基建规模的,因为它相当于6G整个的新一代的通信基础建设,但是这些相关的任务还没有那么快的释放,还有几年时间,在长远看就是卫星互联网的发射,可能会占到所有新的增量的70%以上,甚至80%以上。
“投资基金近期对航天产业逐步回暖”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国家政策支持商业航天发展以来,民商火箭快速成长,已经实现了多款300公斤级、1.5吨级运载能力火箭发射。引力一号是国内首个运载能力达到4吨级/500kmSSO的民商火箭,将助推我国商业航天技术水平和市场应用迈上新的台阶。
东方空间CFO史圣卿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其实从全球来看,整个火箭发射是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2020年时,全球总的火箭发射次数是120次左右,到22年应该这个数应该就增长到了190多次,2023年接近205次。三年的时间其实翻了一倍,而且整个数字还在呈现一个快速的增长。比如说美国的space X2023年是计划发射100次,实际90多,然后它2024年计划144次,咱们国2023年总的发射次数应该是接近70次,但是2024年目前的发射计划应该是超过了90次,所以整体保持一个在三年翻倍的基础上还要30%+的预期增长。
史圣卿表示,海外非常明显的是以商业发射为主要的增长驱动,国内的话这两年也开始呈现这方面趋势,在2020年、2021年国内还只有一次商业火箭发射,2022年有5次,2023年有十余次,目前看今年肯定还会进一步增长,所以整体也是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史圣卿也坦言,其实即使在这种增长情况之下,整个市场还是有明显的供不应求的。仅仅2023年为例,目前还是有比较多的商业卫星的需求,他们去采购体制内的一些型号系列的火箭,因为型号任务排不过来、导致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可能至少都有三发以上的这种火箭,所以对应整个供需紧张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而且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测算,面向未来的3~5年,随着国家的大的遥感星座、低轨通信的星座的建设,可以说在27~28年之前,整个火箭可能都无法满足卫星发射需求的增长,这是市场端。所以总体来说需要有更多的火箭来提供。
金仲和认为,无论商业火箭还是卫星,都是高技术行业,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大量资金和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火箭领域竞争非常残酷,现在需求还没有爆发出来,整个中国商业火箭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商业闭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姚颂对记者表示,在早期,由于国家政策相对不明确,投资人相对比较谨慎,只有部分类似经纬中国这种资金周期特别长的美元基金敢投。航天产业投资的的高峰期发生在2019-2021年,近一两年行业内相对趋缓,但从2023年底开始回暖。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观察,现在很多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对政策比较敏锐的基金重点关注航天产业。
财联社记者也注意到,市场的缺口为商业火箭领域带来了“投资热”。中信证券研报预计,商业航天时代,航天活动遵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因此运载火箭的低成本、大运力是未来的趋势。参考SpaceX的发展历程,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商业火箭核心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市场空间将达千亿规模。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