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传香港将拆除霓虹招牌,民众忧心“灯红酒绿街头”不再,官方有说法
财联社11月15日讯(记者 成孟琦)1986年的经典港片中有这样一幕,宋子豪在山顶为小马哥包扎伤口,小马哥吐出烟圈,望着脚下香港夜景说,“真系估唔到香港嘅夜景,原来系咁靓。咁靓嘅野,一下就冇晒,真系有啲唔抵。”
37年后,小马哥的担忧更传至内地网民。一直以来,香港的霓虹招牌是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从前在街道抬头可见的特色招牌,近期却正在大规模“消失”。最近,香港连续拆除了“美都酒楼”、“南昌押”、“梁添刀厂”等多块地标式“古董”霓虹招牌,更有人合成了一张卡车拉走多幅地标招牌的照片在网上广为传播。很多网民担忧香港灯红酒绿不再,更有传言香港大规模拆除“古董”招牌,是为了要统一城市招牌管理。
此为合成图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其实,统一管理是谣言,香港屋宇署最新表示,没有针对霓虹灯招牌的大型执法活动。
但“古董”霓虹招牌在香港确实越来越少,这源自香港屋宇署自2013年起实施的“目标街道大规模行动”,对危险及违例招牌发出法定清拆命令。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曾书面回复议员,去年共有千块招牌已拆除或进行修葺,另有5块香港霓虹招牌已纳入M+博物馆馆藏。
香港屋宇署:没有针对霓虹灯招牌的大型执法活动。
那么,现时香港监管制度到底如何划定危险及需拆除招牌?
根据《建筑物条例》,香港对“伸出式招牌”有较为严格的定义,竖设招牌属于建筑工程,必须事先获得屋宇署批准图则及同意展开工程,否则属于违例工程。建筑标准上,固定于建筑物外墙的招牌、及自外墙伸出超过60厘米的招牌都属于伸出招牌,自外墙伸出最多4.2米;招牌与行人地道面的垂直距离最少3.5米、与行车地道面的垂直距离则最少5.8米(电车轨道则最少7米)等等。
不过,有些招牌工程属于“指定豁免工程”,包括从外墙伸出不多于150毫米,以及与地面距离不多于3米等。这类工程无需事先获屋宇署批准,也不需要亦聘请专业人士及/或注册承建商进行工程。
霓虹招牌是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被无数经典港片定格在最美的岁月里成为几代人想到香港最先浮出的画面。但随岁月演变,不少旧招牌因缺乏保养变得危险,部分招牌更是因为店铺结业被闲置。
屋宇署表示,大量现存的违例招牌构成了长期存在的楼宇安全问题。除了透过查核及接收举报,找出危险违例招牌,署方针对2013年9月前已建成、规模较小及潜在风险较低的招牌,推出自愿参与的“招牌检核计划”,由拥有人委任合资格人士检查、巩固及核证安全。检验合格的招牌可继续保留5年。不过,屋宇署也指出,由于在设立前并未获批准,所以在检核后仍然属于违例,不过除非变得危险,否则署方不会采取执法行动。而招牌拥有人,在5年后必须重新检核或拆除相关招牌。
根据《建筑物条例》第24(2)(c)条,香港屋宇暑可以向违例招牌拥有人发出命令,令其拆除违例招牌。若拥有人不履行命令,屋宇署可指示政府承建商代为清拆,向拥有人追讨工程费及进行检控。若拥有人不遵行法定命令,属于刑事罪行,最高可罚监禁1年及罚款20万港元。若违法情况持续,被告更会被加判每日罚款2万港元。
港人北上热情高涨,香港消费复苏进程慢
疫情三年后,香港政府决心大搞“夜市经济”,望重现香港夜晚的灯火璀璨、街市繁华。但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撰文提到,深入社区时看到六点后的香港仔街上几乎没人,有市民更是一语点醒她,提到“香港人一到晚上,不是在‘深闺’,就是在‘深圳’。”
因此,有不少人指出,通关后深圳反而分走了大批香港餐饮零售客源。
根据香港政府数据,9月份香港零售销售额为318亿港元,同比上升13%,已连升10个月,但较2018年同期仍少13%。
一边是香港夜市经济遇阻,一边是港人北上消费10月创新高。据香港入境处数据,刚刚过去的10月有535万人次的香港居民经陆路或海路前往深圳等广东省城市,创单月新高。此外,10月份的每个周末,均录得超过20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重阳节小长假的10月21至23日期间,港人北上人次多达86万,其中10月21日就有36.5万人次北上。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港人北上对饮食业及零售业而言情况十分严峻,以北上与南下的人次相差计算,10月便少了约200万人次在香港消费,假设一日3餐人均500港元,当中流失的消费额已经过十亿港元。而10月历来为香港餐饮业旺季,但本地餐饮业仍未见起色,担心如今年圣诞亦受港人外游影响,预料2023年全年餐饮业的生意额最多只有1000亿港元,较疫情前的1270亿元相差约20%。
香港的餐饮业盼望着餐饮消费水平能回到2018年,零售业也期望重新看到那个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客户出手阔绰的时代。其实,小马哥还有一句经典台词今日读来也颇为应景,周润发满身伤痕仍怒吼到:“我倒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威风,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不见了的东西,自己一定要拿回来。”
周润发在《英雄本色》里的经典台词
小马哥恣意江湖靠得是讲义气和说到做到,对于“失落三年”的香港而言,“不见了的东西”也必须更努力地亲自拿回来。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