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价大涨逾6%!康方生物的前景值得期待?
3月16日,港股生物医药B类股延续活跃,个股中,康方生物-B(09926.HK)已录得4连涨,截至今日收盘,该股收涨6.06%,报45.5港元/股,总市值382.68亿港元。
消息面上,康方生物发布了2022年业绩公告。期内公司取得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271.26%;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1.04亿元,同比增长422%。
面对销售收入大增,康方生物把其归功于两款已商业化的核心产品。根据公告,2022年,康方生物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抗新药开坦尼成功获批上市,并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上市半年以来,开坦尼实现产品销售额达5.46亿元;此外,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PD-1单抗)全年产品销售额达5.58亿元,同比增长164%。
核心产品放量,推动营收高增长
官网显示,康方生物成立于2012年,2020年登陆港交所挂牌上市,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全球病人可负担的创新抗体新药的生物制药公司。
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已有30多个在研创新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领域。具体包括了开坦尼®(卡度尼利,PD-1/CTLA-4)、依沃西(PD-1/VEGF,AK112)、莱法利单抗(CD47,AK117)、安尼可®(派安普利,PD-1)、佐斯利单抗(CD73,AK119)、依若奇单抗(IL-12/IL-23,AK101)、古莫奇单抗(IL-17,AK111)、和曼多奇单抗(IL-4R,AK120)、伊努西单抗*(PCSK9,AK102)等产品。
这其中,17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4个对外授权的产品),涉及6个潜在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佳(best-in-class)双特异性抗体。
不过,尽管康方生物产品管线丰富,但迄今只有开坦尼®(卡度尼利,PD-1/CTLA-4)以及安尼可®(派安普利,PD-1)已完成商业化上市,并贡献了可观的业绩。
据悉,安尼可是康方生物第一款自主研发并商业化生产的创新PD-1单克隆抗体药物,于2021年8月正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系统化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2023年1月,安尼可再传捷报,其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获批上市。
得益安尼克产品强大的临床价值潜力,其上市以来一直广受欢迎。财报数据显示,安尼可首批上市的4个月内,即截至2021年底产生的销售额为2.12亿元(人民币,下同),令全国约1.7万名患者受惠。2022年,安尼克再接再厉,全年创下5.58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4%。
此外,另一款备受瞩目的开坦尼产品,是继安尼可之后,于2022年6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的第二款新药,也是康方生物第一个自主商业化的新药。
目前,开坦尼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含铂化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R/MCC)患者,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抗,不仅填补了中国晚期宫颈癌的免疫药物治疗的空白,还填补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开发的空白。
凭借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开坦尼于2022年度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实现销售额达5.46亿元。
随着康方生物的商业化能力得到验证,公司于2022年实现的销售业绩增速惊人,年度产品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422%至11.04亿元。核心产品放量亦进一步推高其全年业绩,期内取得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271.26%。
期间费用连年高增,盈亏拐点何时至?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康方生物营收逐年高增,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却一直未能见起色,相反常年陷入亏损旋涡。
据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1.42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3.35亿元、11.77亿元、10.75亿元、11.68亿元。
短短5年时间,康方生物累计净亏损便达38.97亿元。在常年亏损的高压之下,其又还能强撑多久?
事实上,作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为推动产品完成商业化上市,前期均需要耗费巨额的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及财务成本,从而一步步吞噬利润,使其经营陷入阻碍。
具体来看,相较2021年度,康方生物于2022年所产生的销售成本、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其他开支净额、财务成本等均同比大幅增长,由此导致了康方生物归母净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而面对连年高增的期间费用,康方生物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扭亏为盈,还有诸多的难度及挑战。不过,伴随在研管线的顺利推进,其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快核心产品商业化进程贡献业绩。
2022年财报显示,康方生物新药开发陆续进入后期阶段,目前已有6个产品的多项临床研究处于关键性/3期阶段,且多项研究已经完成入组或达到临床终点,即将提交上市申请。
除此外,公司还将与SUMMIT加强合作,助力依沃西在海外的临床开发计划的推进。同时,其计划启动莱法利单抗(CD47,AK117)一线治疗MDS的III期临床研究,并加速其与卡度尼利、依沃西联合用药在实体瘤领域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管理层对外透露的规划,其预计未来5年将有超过6个自研新药品种于中国乃至全球上市,覆盖多个肿瘤大适应症,自免及代谢领域。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